梦远书城 > 史籍 > 三家注史记 | 上页 下页
乐书(7)


  德者,性之端也;〔正义〕此乐象章第三段,明邪正有本,皆不可伪也。德,得理也。性之端,本也。言人禀生皆以得理为本也。
  乐者,德之华也;〔正义〕得理於内,乐为外,故云德华也。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正义〕历解饰所须也。乐为德华,若莫之能用,故须金石之器也。
  诗,言其志也;〔正义〕前金石为器,须用诗述申其志,志在心,不术不暢,故用诗述之也。
  歌,咏其声也;〔正义〕若直述其志,则无醖藉之美,故又长言歌咏,使声音之美可得而闻之也。
  舞,动其容也:〔正义〕若直咏歌未暢,故又举手蹈足以动其形容也。
  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正义〕三者,志、声、容也。乐气,诗、歌、舞也。君子前有三德为本乎心,後乃诗歌舞可观,故云然後乐气从之也。
  是故情深而文明,正义德为性本,故曰情深也。乐为德华,故云文明。
  气盛而化神,〔正义〕歌、舞、蹈,乐气从之,故云气盛。天下咸宁,故曰化神也。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集解〕郑玄曰:“三者,本志也,声也,容也。言无此本於内,则不能为乐耳。”〔正义〕内外符合而无有虚假,不可以为伪也。

  乐者,心之动也;〔正义〕此乐象章第四段也,明证前第三段乐本之事。缘有前境可乐,而心动应之,故云乐者心之动也。
  声者,乐之象也;〔正义〕象,法也。乐舞无声则不彰,故声为乐之法也。
  文采节奏,声之饰也。〔正义〕若直有声而无法度,故须文采节奏,声之仪饰也。
  君子动其本,〔正义〕本,德也。心之动必应德也。
  乐其象,〔正义〕德行必应法也。
  然后治其饰。〔正义〕饰,文采节奏也。前动心有德,次行乐有法,然後乃理其文饰也。
  是故先鼓以警戒,〔集解〕郑玄曰:“将奏乐,先击鼓以警戒众也。”〔正义〕此引武王伐纣之事,证前有德後有饰也。武王圣人,是前有德也;而用此节奏,是後有饰也。先鼓者,为武王伐纣,未战之前,鸣皮鼓以警戒,使军众逆备也。今作武乐者,未奏之前鸣皮鼓以敕人使豫备具也,是明志後有事也。
  三步以见方,〔集解〕郑玄曰:“将舞必先三举足,以见其舞之渐也。”王肃曰:“舞武乐三步为一节者,以见伐道也。”〔正义〕见,胡练反。三步,足三步也。见方谓方战也。武王伐纣,未战之前,兵士乐奋其勇,出军阵前三步,示勇气方将战也,今作乐象之。缵列毕而鳷者将欲鳷,先举足三顿为步,以表方将鳷之势也。
  再始以著往,〔集解〕郑玄曰:“武舞再更始,以明伐纣时再往也。”〔正义〕著,竹虑反。再始谓两过为始也。著,明也。文王受命十一年,而武王除丧,军至孟津观兵,曰“纣未可伐也”,乃还师,是一始也。至十三年,更兴师伐之,是再始也。今舞武者,前成列将欲舞而不鳷,是一始也。去复更来,是二过始,明象武王再往,故云再始著往也。
  复乱以饬归,〔集解〕郑玄曰:“谓鸣铙而退,明以整归也。”〔正义〕复者,伏也。饬音敕。复乱者,纣凶乱而安复之。饬归者,武王伐纣胜,鸣金铙整武而归也。以去奏皮鼓,归奏金铙者,皮,文也,金,武也,初示文德,使纣自改之则不伐,纣既不改,因而用兵,用兵既竟,故鸣金铙而归,示用已竟也。今奏武鳷,初皮鼓警众,末鸣铙以归,象伐纣已竟也。铙,镫铎也。
  奋疾而不拔,〔集解〕王肃曰:“舞虽奋疾而不失节,若树木得疾风而不拔。”〔正义〕谓舞形也。奋,迅;疾,速也。拔,倾侧也。伐纣时士卒欢喜,奋迅急速,以尚威势,猛而不倾侧也。今武舞亦奋迅急而速,不倾倒象。
  极幽而不隐。〔集解〕郑玄曰:“极幽谓歌也。”〔正义〕皆谓文采节奏也。
  独乐其志,不厌其道;〔集解〕王肃曰:“乐能使仁人独乐其志,不厌倦其道也。”〔正义〕言武王诸将,人各忻悦,象武王有德,天下之志并无厌君臣之道。
  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正义〕缘人人不厌,故作乐者事事法之。欲备举武王之道耳,非为私情之所欲也。
  是以情见而义立,〔正义〕不厌武王之道,其情既见,则不私其欲,义亦立也。
  乐终而德尊;〔正义〕为乐之理既终,是象德之事,其德亦尊显也。
  君子以好善,小人以息过:〔正义〕乐理周足,象德可尊,以此教世,何往而不可,君子闻之则好善,小人闻之则改过也。
  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正义〕此引旧语,结乐道之为大。

  君子曰:礼乐不可以斯须去身。〔正义〕此第十章名为乐化章第十,以化民,故次宾牟贾成第十也。其章中皆言乐陶化为善也。凡四段:一明人生礼乐恆与己俱也;二明礼乐不可偏用,各有一失也;三明圣人制礼作乐之由也;四明圣人制礼作乐,天下服从。此初段,人生礼乐恆与己俱也。恆故能化,化故在前也,引君子之言以张本也。斯须,俄顷也。失之者死,故俄顷不可去身者也。
  致乐以治心,〔集解〕郑玄曰:“致犹深审也。乐由中出,故治心也。”
  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集解〕王肃曰:“易,平易;直,正直;子谅,爱信也。”郑玄曰:“油,新生好貌。”
  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集解〕郑玄曰:“若善心生则寡於利欲,寡於利欲则乐矣。志明行成,不言而见信,如天也;不怒而见畏,如神也。”
  致乐,以治心者也;〔正义〕结所由也。有威信,由於深审乐以结心之故。
  致礼,以治躬者也。〔正义〕前明乐治心,今明礼检迹。若深审於礼以治身,则庄敬也。郑玄云“礼自外作,故治身也。”
  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集解〕郑玄曰:“礼自外作,故治身也。”〔正义〕既身庄敬俨然,人望而畏之,是威严也。治内难见,发明乐句多;治外易观,发明礼句少,而又结也。
  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集解〕郑玄曰:“谓利欲生也。”
  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集解〕郑玄曰:“易,轻易也。”
  故乐也者,动於内者也;礼也者,动於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德煇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民莫不承顺,〔集解〕郑玄曰:“德煇,颜色润泽也。理,容貌进止也。”孙炎曰:“德煇,明惠也。理,言行也。”
  故曰“知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正义〕错,七故反。引旧证民莫不承听,莫不承顺也。圣王有能详审极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於天下,天下悉从,无难为之事也。

  乐也者,动於内者也;礼也者,动於外者也。〔正义〕此乐化章第二段也。明礼乐不可偏用,各有一失,既方明所失,故前更言其所发外内不同也。动亦感触。
  故礼主其谦,〔集解〕郑玄曰:“人所倦也。”王肃曰:“自谦损也。”〔索隐〕王肃曰:“自谦慎也。”
  乐主其盈。〔集解〕郑玄曰:“人所懽也。”王肃曰:“充气志也。”
  礼谦而进,以进为文;〔集解〕郑玄曰:“进者谓自勉强也。文犹美也,善也。”王肃曰:“礼自减损,所以进德修业也。”
  乐盈而反,以反为文。〔集解〕郑玄曰:“反谓自抑止也。”王肃曰:“乐充气志而反本也。”
  礼谦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集解〕郑玄曰:“放淫於声乐,不能止也。”
  故礼有报〔集解〕孙炎曰:“报谓礼尚往来,以劝进之。”王肃曰:“礼自减损,而以进为报也。”
  而乐有反。〔集解〕孙炎曰:“反谓曲终还更始。”〔索隐〕孙炎曰“反谓曲终还更始”也。
  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集解〕郑玄曰:“俱起立於中,不销不放。”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正义〕此乐化章第三段也。明圣人所以制乐,由人乐於歌舞,故圣人制乐以和乐之,故云乐者乐也。但懽乐是人所贪,贪不能自止,故云人情也。
  乐必发诸声音,形於动静,人道也。〔集解〕郑玄曰:“人道,人之所为也。”
  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於此矣。〔集解〕郑玄曰:“不可过。”
  故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集解〕郑玄曰:“形,声音动静也。”
  形而不为道,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集解〕郑玄曰:“文,篇辞也。息,销也。”
  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集解〕郑玄曰:“曲直,歌之曲折;繁省廉肉,声之洪杀也。”
  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集解〕郑玄曰:“方,道也。”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集解〕郑玄曰:“审一,审其人声也。比物谓杂金革土匏之属以成文,五声八音克谐,相应和也。”
  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正义〕前云先王制之声音,形於动静,故此证其事也。此是发於声音也。民听正声,得益盛德之美,志意得广大也。
  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集解〕郑玄曰:“缀,表也,所以表行列也。”
  要其节奏,〔集解〕郑玄曰:“要犹会也。”
  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集解〕郑玄曰:“纪,总要之名。”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