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笔记杂录 > 广东新语 | 上页 下页
山语(5)


  罗浮

  蓬莱有三别岛。浮山其一也。太古时。浮山自东海浮来。与罗山合。崖巘皆为一。然体合而性分。其卉木鸟兽。至今有山海之异。浮山皆海中类云。汉志云。博罗有罗山。以浮山自会稽浮来傅之。故名罗浮。博。博也。傅转为博也。浮来博罗。罗小。浮博而大之。罗卑。浮博而高之。故曰博罗也。或曰。罗山亦蓬莱一股。故浮来依之。罗主而浮客。客蓬莱而依主蓬莱。故袁宏、竺法真作登山疏。皆言罗而不及浮。言主而客在其中也。然罗为浮主。而罗浮之东麓。有博罗之白水山焉。西麓有番禺之白云山焉。与之鼎立。人亦以为三岛。则罗浮又为白水、白云之主矣。其峰四百三十有二。罗与浮半之。游者自西而入。则罗多而浮少。自东而入。则浮多而罗少。罗之巅曰飞云。其西有三峰亦峭绝鼎峙。往往中夜可候日。而浮山极巅。每当雨霁。白云汹涌四出。大风荡漾。乍往乍回。若尚在大海之中。浮而未定。尝欲远于罗山然者。或曰首阳、太华。一山而分。罗与浮二山而合。实有巨灵主之。分之者所以通黄河。合之者所以镇南海。然二山下合而上分。其巅有分水凹。是曰泉源。山之交隩也。水分于西则为罗。分于东则为浮。浮之水与罗相吐吞。罗之山与浮相补缀。水分其上而山合其下。故观其合。而得山之情状焉。观其分。而得水之情状焉。当二山之交。有磴穹然如衡。二砥柱峙其两端而色苍黝。是曰铁桥。非桥也。一石飞空。袅袅数十百丈。上横绝巘。下跨悬崖。以接二山之脉。故曰桥也。盖浮山善浮。下有浮碇冈以定之。上又有铁桥以贯之。而后与罗长合而不离也。山故有二铁桥。皆天生石梁。而此为上铁桥。其在大石楼南者曰下铁桥。大石楼在上铁桥西。相去五里许。有小石楼。三石对峙。上下俱方。峻削崭空。岌岌欲堕。登之则重檐四柱。窗户相通。烟霞开阖。常若有人往来。度其高。仅得山顶十分之四。然俯视沧溟。夜半见日。亦不减飞云之上焉。二石楼两峰相际。其脊乃铁桥。故凡登飞云者。自二楼而上。必度此桥。率以此为铁桥矣。不知乃下铁桥也。盖石楼二。以大小分。铁桥二。以上下分也。下铁桥西有一大瀑布。所谓分水澳泉源。为二山之界者。罗浮瀑布凡九百八十有奇。流为长溪者七十有二。潴为潭七。为神湖一。为渊池者六。天下名山未有瀑布多于此者。最高为分水隩之泉源。从二顶而下约三千丈。大则蝴蝶洞之水帘。次高则明福观之小水帘。黄龙洞之二瀑布。夜乐洞之瀑布。流杯池之两瀑布。龙王坑之瀑布。东麓之白水。皆以数百仞计。其在神湖者。上一瀑布输之。下众瀑布派之。转相高下。倾泻如注溜。尤奇。其它渊潭之水。一一皆然。大约水斜则为帘。直则为布。石壁平则合悬而为布。不平则分落而为帘也。罗浮石壁多平。故水之为悬布多。而为垂帘者少也。水帘凡二。有大小之名。自梅花村西行二十余里。及大水帘。冬时水势小。从旁披洒。不及石上三之一。春夏之交。水尽冒出石上。内澎湃而外霏微。乃极穿云络雨之致。或曰。凡水以山为屏。山以水为障。大水帘在罗山。所以蔽二石楼。小水帘在浮山。所以蔽蓬莱、夜乐二洞。是山盖有璇台、瑶室七十二所。多隐于瀑布之中。而朱明洞者。尝有人缒下至五丈许。下视无底。日月星辰无不备。初有白云。须臾散漫五色。茅君传谓。其北与句曲洞天相通。中皆大道。可达林屋、岱宗。甘泉云。朱明在冲虚观后。左倚虾蟆、玉女。右挹麻姑、石楼。流水 潺潺。从岩口而出。有大石刻曰朱明洞者是也。泰泉【黄佐字才伯。号泰泉。香山人。官少詹事。谥文裕。学以程朱为主。以博约为宗旨。与王守仁之论不合。著有诗文集、乐典、广东通志等书。】云。罗浮之洞。周回五百里。盖举其全。犹人之一身也。以朱明洞为在冲虚后者。犹人之有腧穴也。而叶絅斋谓山两肘下。右砠卓起。曰麻姑峰。蒲伏而东。左蜿蜒乘之。绾毂其口。环中皆朱明。

  秦置博罗县。言博罗而浮之。奇可知矣。故不言浮。然浮博于罗。其事荒诞。而始皇信之。至以名县。亦可谓好怪者矣。考浮来之说。本封禅书。谓三神山未至。望之如云。及至。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浮山乃蓬莱一股。是必此山无根。随风来往。故方士可望不可即。其与罗山合也。浮而遂定。故其东麓、北麓有二小山。皆名浮定。谓昔浮而今定也。始皇尝使人入海求三神山。未能至。以其一 峰澌来。傅于罗山。因以博罗名县。盖亦甘心之所至也。罗浮之名。自陆贾始言之。而后司马迁称之为南岳佐命。贾者。开辟罗浮之祖也。

  大庾东驰至海而尽。广州宅南之隩。自为堪舆。而罗浮离立天外为之镇。有浮而罗山益其博厚。县曰博罗。博者博厚之谓也。其博也。环博罗之山皆罗浮也。有曰象头山者。在博罗东北二十里。其高大几与罗浮埒。南有白水山。云萝杳冥。号为仙窟。其佛迹岩。则梯山首路也。罗浮之东麓迄白水。而西麓迄番禺之白云。博罗之四履皆罗浮。则白云亦罗浮也。其专以四百三十二峰为罗浮。犹华山周回千万峰皆华山。而独以落雁、明星玉女、莲华三峰当之也。则番禺亦罗浮之主也。

  罗浮之状。雨则二山相合。晴则二山相离。尝有白云如水。汪洋数十百里。诸峰漂散。如有海在于山中然者。铁桥者。天之所以拘系二山。使之不随白云流浪者也。铁桥一石也。其形如鞍。横亘倒垂。从二石楼间登之。高五十余步。两端有石柱二。色如铁。名曰铁柱。铁桥以缰锁二山。铁柱以镇铁桥。巨灵之用心苦矣。

  罗浮乍合乍离。变态不定。予有罗浮曲云。可怜罗浮山。离合亦有时。天雨罗浮合。天晴罗浮离。盖其合也。以铁桥而合。其离也。以铁桥而离。铁桥者。罗浮之司命也。予又有铁桥曲云。浮山不复浮。与罗合为一。若非一铁桥。安得如胶漆。又云。罗浮若夫妇。一合不复离。祇恐铁桥断。大川来间之。又云。飞桥天半接罗浮。铁柱双标在两头。锁住蓬莱东一股。浮山不逐海潮流。

  浮山有二碇石。其在博罗西者曰浮定冈。在增城东者曰焦石岭。亦曰浮定冈。高可三百余丈。盘踞二十里。相传浮山初来。以此二山为碇。盖天地之象。天在水外。地在水中。地以山为碇。而山以石为碇。势诚如是。宋人诗云。乃知云浮山更浮。二山长与三山流。二山谓罗与浮也。盖罗以碇而后长有浮。浮以碇而后长不浮。一卷之多。浮恃之。罗亦恃之。

  向称罗浮在海之中。不知海乃在罗浮之中。自朝至暮。白云如波涛。浩浩无际。予身渺然。乃一叶之舟。尝言登罗浮有如浮海。赋诗云。霃霃太古云。至今未开辟。山气日汹涌。随风洒精液。触石生洪波。微茫在咫尺。登山若浮海。舟航即轻策。浮山复浮去。与罗万里隔。仅余玉女峰。娟娟在肘腋。

  罗浮向在海中。今离海甚远。岂岁久陵谷变迁耶。罗山以在海中。故浮山自海浮来傅之。自远望之。浮小而罗大。浮卑而罗高。罗之大之高本以浮。浮既以其大其高与罗。而以小以卑自处。可谓有谦德者矣。罗善取而浮善与。其体合。其神气亦复不分。二山之得其友如此。

  自惠阳东下。两山夹江。忽一峰横出中流。形如蒲卢。谓之蒲卢岭。博罗县城环之。以为主山。遥望罗浮。如昆仑巨舶。此山在其东三十里为碇。若罗浮之大小二石楼。则帆樯也。故是山名浮碇冈。风涛作时。冈势隐隐欲动。故名浮碇。浮山为蓬莱之一股。是冈亦浮山之一拇指耶。

  山远视之。一云也。大约阴则云在上。晴则云在下。半阴半晴。则云在中以为常。顶曰飞云。言常在云中不可见也。又罗山在西多阴。故云常在其上。浮山在东多阳。故云常在其下。日之出。浮山先见。而罗山次之。以云在其下故也。天晓时。云如万箭从崖石隙飞出。遇风则彼此相射。如战斗状。山大。故气盛。盛而其势怒发不可御。为石所压。故缕缕触之而出。大抵云出于石不于土。石刚。故云必触之乃出。出时四山摇荡。惟闻风雨驰骤声。岩岫漂流。乍远乍近。乱峰浮者如泡沫。沉者如坠云。日光隐隐如五采绮罗。日东则雨西。日西则雨东。日下则风雨上。风雨下则日上。是皆云之所变怪。非亭午云在山腰来往。不复上绕。罗浮二顶不可得而见。山志云。山高绝处。匪惟人迹不到。即日月亦不曜。烟雾霏霏。四时若雨。故顶以飞云名。

  罗浮之洞凡十余。最胜者曰黄龙。葛洪西庵之故基也。南汉主刘鋹。尝梦神人指罗浮之西。有两峰相迭。一水对流。可以为宫。访之。得斯洞。又梦黄龙起宫所。因名洞曰黄龙。两峰相迭者。大小石楼也。一水对流者。洞左右交飞瀑也。瀑水落崖下成潭。潭上有歌舞石。可坐千人。而麻姑、玉女诸峰隐见林际。若窥人微笑然者。玉女峰在小石楼旁。小石楼状似老人伛偻。一名老人峰。予诗。笑他玉女峰娟妙。长伴云边一老人。杜少陵诗。南为祝融客。勉强亲杖屦。结托老人星。罗浮展衰步。山中有老人峰。一石老人向北箕踞而坐。俯视石楼。相传老人星降精为之。结托老人星者。结托老人之峰也。

  从黄龙洞后以上。路皆壁向。有一峰绝锐。童石戴之。侧有微磴。陟者顶踵相接。磴尽为玉女峰。当罗浮肩脊之交。险势稍平。上有地数丈。上戴罗浮两顶。若冠若髻。下则诸峰累累。如腰肿之附于身。而肢体脉络无弗相贯然者。从玉女旁以上。至锦绣峰。有一岩可达绝顶。身屈折如穿九曲之珠。下视大小石楼。皆培塿也。玉女在群峰中。秀丽而小。绝与太华玉女峰相似。太华玉女峰在东峰右腋间。婉娈怀抱。状若有情。予尝有东峰襟玉女之句。

  朱明洞为一山之根本。譬之人身之脐。精神所穴。日月归宿其中。故曰洞天。临菑有天齐。当天中。斯洞其亦天齐乎。曰朱明者。言纯阳无阴也。盖天好阴。地好阳。洞中而有天。乃阴含阳。太极未分之象也。朱明洞群峰如环。中虚以成奥室。于卦为离。离为日。故曰朱明之洞。日为天之主。洞而有日。天之精神在焉。故曰洞天。天数七。第七洞天。又天之所都也。又凡地皆虚。惟虚。故多其窍穴以为洞府。其曰朱明耀真者。言南粤为大火地。其洞府皆火之所从出。朱明耀真。乃天下之火府也。水府实而火府虚。故与五岳相通。而玉笥之山有八窍。南窍为罗浮。而勾漏句曲洞天。亦南通罗浮。皆大道。又罗浮在东。西樵在西。彼此相望。日生于东。故罗浮为朱明耀真之天。其曰第七洞天者。七为火之成数。日复于七。罗浮为日之奥府。故为第七洞天也。

  凡地中之虚。皆天也。记曰。地载神气。神气者天也。天以地而载。神气出于地中。实出于天中也。仙家所称洞天。皆在地中。仙人出入于洞天之中。盖出入于神气之中也。罗浮者洞天之大者也。其小者凡山之虚处皆然。以其洞。故有天之名。洞者虚也。山即地也。易言天在山中。盖天不在天中。而在地中也。大畜者。大畜其神气以为风霆。为风霆以流庶物之形者也。

  三者。洞天之象也。上之一为山。下之一一为洞。而天在其中矣。第七洞天者。罗浮在南。南之数为七。少阳之数也。少阳为日。故曰朱明之天。朱明之天者。又尔雅所谓距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也。日之光华所映射。故丹。此炎方之色也。谓日者。内明玄黄。五色无主。不可以一色名者。非也。

  公孙卿言。仙人好楼居。罗浮有大小二石楼。仙人尝见其上。又有瑶石台一。石色如玉。直耸六百余丈。广七十丈。天之茎台也。台有铜柱。谓之茎。瑶石台。台之柱。其上无盖。张衡所谓通天渺以竦峙者也。铁桥之两端。皆有铁柱。高亦数百丈。是亦茎台之类。又昆仑县圃。有五城十二楼。仙人之所常居。罗浮多天成楼台。瑶石而外。有见日、凤凰二台。各为一石。盘踞飞云顶上。旁无依附。色如锴铁。然内则玉白莹然。亦一瑶石台也。其下大小麻姑台、华首台。皆与十二楼彷佛。而二石楼相去仅五里。各有门俯视沧海。夜半见日。云霞中常若有人开阖。则仙人之大府也。

  石洞多石。一山之石。若皆以此为归。大小积迭无根柢。有曰挂冠石者。一砥一峙。峙者高数寻。砥者可坐人百许。尤杰出。自石罅行百余武。夹壁一悬泉。仅三十尺。影蔽枫林而下。猿猴饮者出没水花中。见人弗畏。此洞之最幽处也。

  幽居洞后有岩水。从上滴下。既滴又弗即滴。意其上为风所遏。故滴而断续不常。滴间不宜久立。往往寒凛袭人。

  石楼之南。有一青石鉴。朝阳倒射。光景照耀林壑。名麻姑妆镜。其旁有麻姑台。尝有登者。见一丽女子。散发踞坐。旁有童女十余。彩衣丫髻。手持乐器。其人趋而避之。童娥皆鼓掌以笑。倏然不见。惟余歌管声。隐隐空中者久之。意麻姑狡狯之所为也。石鉴下有棋局。黑白棋子各一十有六。执之不起。仙弈也。稍上至飞云顶。南有磨石。甚圆大。两两相迭。中有一小石支之。登山者暮辄隐其下。又南有峰亦平圆。号曰石鼓。上有二石。叩之逢逢。与潮相应。予诗。石鼓声声应海潮。又书堂坑南有石臼三。药槽一。乃葛稚川炼药之遗。石臼似华山洗头盆。槽亦天成。生在一处。水注自臼至槽。槽下为一瀑布。以石障槽口。则潴为潭也。旁多红翠。一名捣药禽。予诗。玎珰禽捣药。飞向药槽边。

  罗山上有神湖。周回五里。陆贾所谓罗浮山顶有湖。环以嘉植者也。贾两至南越。于诸山川皆无称。称止此湖。非以其所处至高。与海潮相应耶。凡高山上皆有天池玉渊。以自滋润。其洞穴与大泽通。故一开而潮升。一阖而汐降。湖本非神。其神皆山泽之气所使耳。飞云顶上。又有瑶池、阿耨池。深二四丈。广数尺。亦与潮应。分为诸 峰瀑布。山中人以为罗浮二目云。

  山中有罗阳溪。水甚浅。可筏而不可舟。吾尝恨南汉刘鋹于增江水口穿渠达罗浮。其事未成。此渠成。则北从增城舟入罗浮之阴。南从东莞舟入罗浮之阳。无不可矣。

  庾岭之脉凡二支。其一南行。自南雄至广州。其末干直走潮州。于潮州又分二支。其一西下惠州至罗浮。而水亦因之。或以为无水不流东。此水乃自龙川县夹城十里西流。道书最贵逆水。此罗浮所以为仙源云。

  罗浮二山接处。一道飞泉界之。东流于博罗。西流于增城。萦回百折。为诸溪涧之源。道书所谓第三十二泉源福地。仙人华子期治之者也。二山欲合。而泉故离之。使人得见二山离合之迹者。此泉也。大抵山水之情。合必有分。分必有合。合而不分。无以为形。分而不合。无以为气。有时水合之而山分之者。山之为主者也。有时山合之而水分之者。水之为主者也。水之为主。故福地号曰泉源。盖山水之情。山多则主水无分一勺。水多则主山无分一卷。语山水者。所宜知之者也。罗浮山之奇在合。水之奇在分。予尝至分水隩纵观。因忆苏子瞻诗。何人守蓬莱。夜半失左股。根株互连络。崖峤争吞吐。此言其奇在山也。又云。神工自炉鞲。融液相缀补。至今余隙罅。流出千斛乳。此言其奇在水也。子期专治此水。以其为罗浮之主也。予诗。罗浮主客一泉分。泉影天边似白云。汤沐东西双瀑布。仙人谁似子期君。

  飞云顶之南。有夜乐池。每夜池底有乐声。人以为怪。予疑池底空虚。石多孔窍。风水相激。故成种种音声。有如奏乐耳。以夜始闻者。盖又夜静响沉。龙鱼吐嗡。助成天籁也。

  宝积寺有卓锡泉。子瞻以为过于清远峡水。实岭外诸泉之冠。岭外惟惠人喜斗茶。此水殆不虚出云。泉久湮塞。山中人莫知其处。崇祯间。有僧湛若者。尝于昧爽。见白气从崖石下缕缕而上。疑有异物燔石。发之得一井。深二尺许。有碑云。古卓锡泉。饮之味甘以冽。始知为子瞻所称之泉。其石乃震雷所坠也。予为铭曰。天生灵泉。以石封之。甘而不食。渊默自持。素华夕上。白气朝滋。寒含水玉。暖吐金芝。养蒙既久。时出如斯。于其始达。贵即充之。放乎四海。有本宜师。又七星坛北。有九眼井。晋王叔之所凿。味亦甘。与卓锡泉相似。饮之除病。黄才伯云。凡水出罗浮者。大抵金液濡滋之所委。清冷甘美。可以蠲邪而起痼。虽人力所凿者皆美。盖谓此也。然此穴本一泉眼也。

  冲虚观后。有葛稚川丹灶。夜辄有光。见于龙虎峰上。或以为霞光。非也。取灶中土。以药槽之水洗之。丸小粒。投于水中。辄有白气数缕。冲射四旁。生泡不已。咍咍有声。顷之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然后融化。服之可疗腹疾。道士号为丹渣。尝以饷客。灶高五尺。周六丈。旁有八卦石一方。盖昔时镇炉之用者。黄泰泉云。四山皆有稚川坛址。而丹灶当罗山中脉。可谓神解道之妙徼者。有为铭者云。坚如石。赤如日。灶虽存。火已息。民鲜知。争饵食。岂泥丸。生羽翼。各自有。不爱惜。至哉仙公。万古无极。

  梅花村在山口。前对麻姑、玉女二峰。深竹寒溪。一往幽折。人多以艺梅为生。牛羊之所践踏。皆梅也。冬春之际。以落梅醅酒。于村南麻姑酒田卖之。一茅茨有碑曰。师雄梦处。予因书高季迪【高启字季迪。号青丘。明苏州人。工诗。有高太史集。】句于楹云。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而自号曰花田酒田之农。酒田一曰卖酒田。属之麻姑者。以麻姑峰在其前也。罗浮故多田。唐有尚书常衮。捐赀开垦千余亩。以供游者。是曰岚田。自中阁之南。尽梅花村西。皆稻区。畬蛮之所耕种。田上膏。所产白粳岁两熟。山志称。浮山有平田七亩。水旱不及。禾稼异常。今二山皆腴田嘉谷。虽高顶可以耕耘。估客多往彼中籴取。信乐土也。

  安期生常与李少君南之罗浮。罗浮之有游者。自安期始。自安期始至罗浮。而后桂父至焉。秦代罗浮之仙。二人而已。安期固罗浮开山之祖也。其后朱灵芝继至。治朱明耀真洞天。华子期继至。治泉源福地。为汉代罗浮仙之宗。皆师乎安期者也。安期报始皇书云。后千岁求我于蓬莱山下。而少君云。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罗浮者。蓬莱之一股也。菖蒲之涧。九节绿玉、三花紫茸。安期之所服饵而得仙者。合则见人。不合则隐。其见始皇也。与之语三日三夜。可谓合矣。千岁之期。始皇岂有千岁者耶。当时何不使徐市、卢生等。往求之于罗浮之间耶。要之安期、徐福之流。皆以始皇为戏。方朔之于汉武亦然。所谓神仙多狡狯非耶。安期在秦汉间名最着。故栾大以能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而汉武即心艳之。妻以公主。然当时方朔在前。何不以安期事迹一问之耶。

  南海洗少汾【洗桂奇字奕倩。号少汾。一号秋白。南海人。湛若水弟子。官工部主事。】有书台在青霞洞。王青萝访之。赋诗云。惟有山泉知此意。至今犹作读书声。是时湛甘泉、方西樵皆在罗浮。甘泉治朱明。西樵治金牛。其后黄泰泉治泰霞。庞弼唐治黄龙。叶絅斋治石洞。于时讲学之盛。海内莫有过于罗浮者。罗浮遂为道学之山。佛老之宫皆废。此诚四百三十二君之幸也。考罗浮始游者安期生。始称之者陆贾、司马迁。始居者葛洪。始疏者袁宏。始赋之者谢灵运。然皆不如豫章先生者。以圣人之徒。来此讲学。辟二氏之烟云。而悬仲尼之日月者也。白沙虽未至。然尝梦长髯翁。遗以罗浮。尽四百三十二峰。一囊括之。开半面以待游笻之入。则未知罗浮在白沙之中耶。抑白沙在罗浮之中耶。章枫山【章懋字德懋。江西人。官礼部尚书。有枫山集。】尝寄诗云。有美罗浮仙。金声玉为质。安得辞世纷。云山随杖舄。噫。必如白沙者。德为圣儒。始可称罗浮之仙也已。白沙诗。长髯遗我一囊山。铁桥流水非人间。我今决策山中去。踏断铁桥无路还。可想见高逸之致。或曰。长髯翁。先生所自谓也。

  四贤祠。在黄龙洞。罗浮最胜处也。祀者为濂溪【濂溪为宋周敦颐。】、豫章【豫章为罗从彦。】、延平【延平为李侗。】、白沙。以四先生皆于罗浮游息。故合祀之。洞在山之南。凡东自浮山。西自罗山入者。皆以之为中。刘鋹尝作天华宫。其际有黄龙出见。故名。弼唐尝讲学此洞。谓龙当干之九二。乃黄龙也。龙而正中者也。此爻既动。则干变为离。有天下文明之象。故讲学者当以此洞为归。以利见四先生之大人云。叶化甫云。弼唐先生醇儒。结发学孔子之道术。而一禀于六经。士抱一艺而来。如水赴壑。先生为度堂都授其中。黄龙为汤沐邑。施于无穷。是天所以奉先生也。予不佞。逃于石洞。石洞帅四百三十二君。为先生保黄龙。

  罗浮凡有约必不成游。昔梁公实【梁有誉字公实。顺德人。黄佐弟子。善古文诗。官刑部主事。告归筑拙清楼以居。有兰汀集。】常与黎瑶石【黎民表字维敬。自号瑶石山人。从化人。黄佐弟子。善诗。官户部员外郎。有瑶石山人稿。】约游罗浮。观沧海日出没。探勾漏令丹鼎。庶几其人一遇。而属海飓作。不可以舟。乃止宿田舍者三夕。飓益甚。山木尽拔。道为徙。而公实亦意尽。乃赋诗而归。是时属寒疾中凑矣。归而疾大作。遂不起。年仅三十有六也。使公实不即旋归。于黄龙冲虚之间葬骨。罗浮有一诗人冢焉。以与葛洪衣冠冢为邻。岂非罗浮之幸事乎哉。罗浮固灵山也。得游与不得游。良有命焉。观公实可以知之矣。

  叶化甫有逃庵在石洞。其铭云。叶子迁宾州守。倦游。至竟上书乞骸骨归。广西巡抚郭应聘劾守春及逃。两广提督殷正茂【殷正茂字养实。歙县人。隆庆时提督两广军务。】劾如郭。奉诏削为士伍。臣春及顿首。世之尘垢。欲逃久矣。天地囿我。阴阳缚我。臣安逃哉。逃于罗浮之间。无所往矣。四百三十二君闻之。邀于石洞。筑逃庵以居。遂不复出。万历丁丑云云。洞左有石如砥。方广丈余。南海朱完者隶书镵之。字大六寸许。至今犹存。

  元次山尝谓九疑当为南岳。予谓罗浮可以当南岳。故常大书南岳二字于朱明洞口。而赋诗云。罗浮亦南岳。又云。南岳临南海。祝融之所都。夫北岳在浑源。为天下之极北。罗浮在博罗。为天下之极南。罗浮固宜称南岳。以与北岳对。予所居。书曰南岳草堂。不知者以为身在罗浮而有怀南岳也。岂知身在南岳而不见其为罗浮也。故以罗浮为南岳佐命者。史之陋也。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