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远书城 > 古典文学 > 百喻经 | 上页 下页
名著评点


  读罢《百喻经》,最令人赞叹的大约还是它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拥有的教育意义,和所采用的说教方式。

  通常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它的文学特质。

  《百喻经》是产生于古代印度的譬喻故事集。古印度流传的寓言故事很多,“如大林深泉”(鲁迅先生语),据当代著名佛学大师隆莲法师考证,《百喻经》的撰者伽斯那生活于公元5 世纪,那时更是印度寓言文学盛行之时,著名的梵文寓言集《五卷书》就流行于此时,因而《百喻经》也可谓是应时之作,在印度文学史中应当享有相当高的地位。另外我们通过比较也可以看出:同其他譬喻故事集一样,《百喻经》所集录的故事也多曾流行于民间,系逐渐被佛教宣传家们采撷吸纳入佛经,并又经过了本书撰者伽斯那的加工改编,所以它们乃是大众智慧与学者卓识的结晶,是成就卓越、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百喻经》中的许多故事都具有结构完整、情节曲折、内容丰富、描写生动的特点,堪称文集斐然的短篇小说。

  例如第65“五百欢喜丸喻”,全篇几近千字,故事部分亦长达700 余字,是《百喻经》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个故事以淫妇害夫的阴谋开篇:古印度曾有一个淫妇,荒淫无度,厌患夫婿,曾设计了种种毒计谋害丈夫,但都没能成功,这次又制作了毒药丸,诈称欢喜丸,送给即将远行的丈夫,并甜言蜜语地哄骗他,要他行至异域他乡,饥饿困乏时才可食用。丈夫对此深信不疑。

  一晚进入他国国界,这位远方来客露宿于密林之中,因为惧怕野兽而爬到了树上,却将500 枚“欢喜丸”忘在了下面。夜里有500 名强盗止宿树下,各吃了一枚“欢喜丸”,毒气发作,立时殒命。第二天天亮后,躲在树上的远客用刀箭斫射死尸,又收取了盗贼们的赃物,凯旋般地向国都进发,碰巧遇上国王正在率领臣下追捕盗贼,远方来客便向国王大事夸耀自己如何神勇,并请国王派人去查看他伪造的“杀贼现场”。国王深加赞赏,封爵赐物,以致该国旧臣嫉妒怨恨,到国王面前去攻击他。此时远客却抖擞精神,做出一副要与那些旧臣较量比试的姿态,这咄咄逼人的冲天胆气真把旧臣们全都吓退了。

  不久,该国有恶狮为害,心中不平的大臣们遂向国王举荐这位异邦英雄。

  远客既受敕命,只得“坚强其意”,自我激励,壮着胆子往赴猛狮出没的地方。待见到奋激的狮子却惊惶怖畏,再次拿出看家本领——上树,狮子张开血盆大口对着树上狂吼,远客怕得要命,连刀都拿不住了。按说此时远客的处境万分危险,本该成为狮口珍馐了。但吉人天相,他自有神助,失手掉落的利刃竟然插入了狮子的大嘴里,怒狮命归西天。此时的远客立即转惧为喜,又雄赳赳气昂昂起来。国王自然又是只知惊人结局,未见动魄过程,对他加倍优宠,国人们也全都心悦诚服,只剩下歌咏赞叹了。

  这个故事构思奇巧,可以说其中远客除了诈言决斗和“坚强其意”之外,几乎没有做什么努力,他的智慧之处在于他非常乖巧,很懂得天子必取的道理,也很会利用一切天赐良机以转祸为福,而世人们又都迷信他的慷慨陈词,秉持生杀大权的国王更对他封赏有加。这些正构成了故事的戏剧性,令读者忍俊不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写作技巧已十分成熟。

  除长篇外,《百喻经》中的某些短篇也营构了并不简单的情节。如第67“夫妇食饼共为要喻”的故事部分仅160 字,但却同样复杂有趣。故事中说从前有一对夫妻共同分食三只饼,各取食了一只之后还剩一只,两人各不相让,于是约定进行守口比赛:谁后开口说话谁就可以吃饼。夫妻二人相对而坐,默然不语。不一会儿有一个小偷闯进他们家,当着两位主人的面洗劫了屋内的一切财物,见二人始终只是四目相视,静观无言,小偷更是得寸进尺,在丈夫面前欺辱人家的妻子,丈夫依旧毫无反应。这时妻子终于忍耐不住,对丈夫吼道:“你这个傻子,就为了一只饼,看见恶贼都不叫唤!”她的丈夫竟然拊掌大笑:“嘿,拙妇,我可以得到饼,不必给你喽!”这位丈夫的定力实在是太高了,真让人啼笑皆非。文中对他内心活动的刻画十分成功。

  上述两例仅是我们随手拈来的。《百喻经》中的成功之作很多,不胜枚举。可以说本书中的绝大部分故事不论篇幅长短,结构情节都堪称完整动人,遣词造句无论是否繁复绮丽,寓意旨趣却相当隽永幽深,再加上故事中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鲜明生动,情态动作稚拙粗憨,撰者使用的语言又夸张风趣,因而既能引人入胜,又颇耐人寻味,滑稽荒谬者令人捧腹喷饭,哀婉凄绝者使人扼腕伤感。

  正是由于《百喻经》中选编的故事可读性、趣味性很强,因而译出后1500多年来一直在中国社会上广为流传,其中的一些寓言早已摆脱了佛教宣传品的窠臼,或原封不动,或稍加改造,变成深入于民众中的故事了,常为大众引为谈资。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百喻经》对我国寓言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作为反映外域风情的异域文学作品,它为我国的文学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后世中国文坛上曾出现了不少与此相关,而又融入汉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习俗的再创作,如本书中的第63“伎儿著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第64“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就时常得到后世中国寓言家们的青睐,屡次被他们改头换面地再创作为新故事。

  但是寓言毕竟不同于笑话,编撰者的目的不是提供笑料,让人一笑了之,而是要以故事为依托,寓深意于其中,以开启人们的心智。因而一部好的譬喻作品必须能够令读者掩卷深思。

  《百喻经》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十分突出的,书中剖析了某些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荒谬现象,揭示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哲理,其中的一些观点不但适用于古代社会,就是我们今天读来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例如第10“三重楼喻”中的富人十分欣羡他人的三层楼宇,让匠人们也为自己建造,但当看到他们打地基、修建一二两层时却困惑不解并极力反对,固执地要求他们直接修建第三层。这种想法荒唐已极,神经稍微正常点的人都不会妄想构筑空中楼阁,因而故事本身近乎荒谬。但现实生活中无视客观规律,办事情不循序渐进,不愿艰苦努力,只想一蹴而就的人却并不罕见。

  本喻以虚诞的故事作为反衬,正形象鲜明地昭示了真理,儆示了那些狂妄愚顽之人。

  又如第17“债半钱喻”中的商人为讨回半个钱,雇船渡河,来回花掉了四个钱,而借债人却又不在家,商人根本无法追回那半个钱。这个故事十分幽默,它成功地刻画了贪鄙商人又吝啬又愚昧的形象,辛辣地嘲讽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只顾眼前名利,不计长远后果,做事时不能权衡利害轻重,最终得不偿失的蠢人。

  再如第95“二鸽喻”中的雄鸽蒙昧乏智而又多疑残暴,怀疑与自己同栖止的雌鸽偷吃了巢中的果子,不顾雌鸽“果自减少”的争辩,凶残地虐杀了雌鸽。待到后来天降大雨,鸽巢淹湿,先前因失水而干瘪显少了的果子遇水膨胀,还复了原来的体积,雄鸽才从妄见中醒悟过来,悔恨哀鸣,悲唤雌鸽,而雌鸽却绝无生还之理了。常人社会中也有一些人昏聩无知,不明事理,却又不能谨言慎行,而是刚愎自用,常于冲动茫然中铸成大错,日后纵有悔悟,却也难有回天之力,无法弥补,其过恶自远在雄鸽之上。

  《百喻经》中的佳喻很多,这里我们不能一一分析,相信读者阅后自然见仁见智。

  在这里我们还应该特别提请读者注意的是,《百喻经》中的某些故事与我国传统社会中流传的一些寓言有雷同相似之处,如第19“乘船失釪喻”之与“刻舟求剑”,第45“奴守门喻”之与阿凡提为富人看门故事,等等。但是其中有些故事情节虽近,旨趣却大有区别,如第43“磨大石喻”之与“铁杵磨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广布于我国传统杜会的千古美谈,它要求人们要能够长期忍受寂寞,锲而不舍,厚积而薄发,反映了我国人民敦厚淳朴的美德。但是寸荫寸金,用铁杵磨针,值得吗?《百喻经》中的“磨大石喻”讲述愚人打磨大石以作小小的玩具牛,不仅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而且做了斩钉截铁的回答。撰者首先否定了这种“用功既重,所期甚轻”的人生态度,进而激励人们应当志意高洁,远求胜果。这与我国传统的思维定式大相抵触。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处世哲学,阅读寓言故事应当读思并重,《百喻经》等书,正可以为我们调整思想方法提供借鉴。

  以上是我们对《百喻经》中深邃寓意所作的常人之想。

  实际上,伽斯那编撰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法,所以我们还应着重分析一下它在宗教宣传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佛教是世界上最为深奥玄妙的宗教。平白言语很难尽显其义,如果单纯地宣讲理论,恐怕只有上根利智的人才有可能接受。但如果用事来作印证,以事显理,以致理事圆融,那么能够皈依佛教的人便会大大增加。而譬喻一门正能很好地发挥这种功用,《楞严经》卷一即称:“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譬喻的梵文原词为Avadānā,意谓以已了知之法张显未了知之法。譬喻的义界非常宽泛,从修辞上的比喻、比拟方法,论辩中借事明理的技巧,乃至利用比喻的寓言故事,皆包括在内,其中尤以寓言故事的文义最为通俗浅显,也最能引起信众闻法的兴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自然领悟佛教的道理,

  故而讲说譬喻故事早已成为了佛教宣传家们解释教义哲理时最常用的方法之

  一,释迦牟尼在世时即十分注重使用此种方法,佛教经典中更存有大量的譬喻,据说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

  佛经中兼用譬喻的例证很多,如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差不多每段记载都有譬喻的内容,大乘佛教的代表经典《妙法莲华经》中也有著名的“法华七喻”。

  专门集录譬喻故事的经典也很多,譬喻经是12 部经中单独的一类,大藏中专以“譬喻”命名的佛经至少也有六七种,仅据明代徐元太辑录的《喻林》的统计就有《大集譬喻经》、《佛说譬喻经》、《阿育王譬喻经》、《法句譬喻经》、《杂譬喻经》、《众经撰杂譬喻》等,但它们的知名度都不如《百喻经》高,《百喻经》堪称是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

  伽斯那编撰《百喻经》主要是出于宗教目的,他为每个故事都赋予了佛教色彩。如在第10“三重楼喻”中,伽斯那即在嘲讽那个妄想构筑空中楼阁的富人之后,批评某些佛教徒不能努力实修,不想依次修证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而想直接求证阿罗汉果以达涅槃解脱的惰怠行为,伽斯那认为他们就像那个不切实际的富人一样愚蠢。这类比况方式对读者准确理解教义很有帮助,因而可以说本书是达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的。

  不过一般说来寓言故事的深意或是尽在不言中,或是仅用三言两语即可点明主题,点到为止。而《百喻经》的撰者出于宗教情怀,有时不免过于殷切,书中的某些说教与寓言故事本无必然联系,但却硬拉入题下,牵强附会,显得过于生硬。另外有些说教部分的篇幅又太长,说来说去,唯恐人们不明所指,例如第24“种熬胡麻子喻”,第84“月蚀打狗喻”等篇中的说教就比故事还长,这是《百喻经》明显的不足之处,难怪有些人重印此书时常将说教部分删去。

  总的说来,《百喻经》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似乎超过了它在佛教宣传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之比为东方的《伊索寓言》是比较恰切的,只是后者还讲述了许多聪明人的故事。希望今天的读者阅读《百喻经》之后能够心有所悟,并能依凭自己的智慧辩才加以发挥。我们相信真正的聪明人从中所得到的必不限于宗教与文学知识。


梦远书城(guxuo.com)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